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观点集粹

来源:保健文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微信真的让诗歌“火”起来了吗文汇报刊文说,在社交媒体的催化之下,诗歌俨然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民时代”。在“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诗歌微信公众号上,“10万+”的阅

微信真的让诗歌“火”起来了吗 文汇报刊文说,在社交媒体的催化之下,诗歌俨然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民时代”。在“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诗歌微信公众号上,“10万+”的阅读量再寻常不过,睡前读诗正成为许多手机一族的生活习惯。沉寂多年的诗歌出版、读诗活动也随之急剧升温,甚至有电视台专门录制诗人真人秀节目。今年春天,四川卫视推出综艺真人秀《诗歌之王》,让诗人与明星歌手组队竞技,瞄准的热点正是“诗歌”。而仅仅数年前,这个名词还跟“与世隔绝”“边缘化”“圈子文化”挂着钩,受着冷落。在两三年时间内,为诗歌带来“逆袭”的,正是微信的推广。通过语音、美图和视频的综合呈现,微信给诗歌带来的是一种裂变式的惊人传播。目前专门的诗歌微信公众号有数百个,最具代表性的“为你读诗”从3年前开始,每天邀请嘉宾朗读一首诗,朗读者不乏李健、陈建斌、汪涵等大众明星,积攒了上百万的忠实粉丝,每期推送阅读量基本都在10万以上。为了增加视听效果,“为你读诗”往往会配上与诗文内容相对应的美图,并专门制作相关视频,如今视频节目已有上千期,累计传播4亿多次。类似的知名微信公号还有“读首诗再睡觉”“十点读诗”等。由于良好的传播效果,更多杂志社、出版社等文化平台的官方微信号也纷纷加入其中,甚至一些心理、证券类微信号也常常把诗歌作为推送内容。网络的传播,让一度“高冷”的诗得以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日常。“读首诗再睡觉”的口号,就是让睡前读诗成为跟起床刷牙同样的生活习惯,因为“其实诗歌距离你很近,只有一个枕头的距离”。微信对诗歌带来的重大影响,除了迅速扩大的读者群,还有诗歌创作群体的扩容以及“平民化”。去年最知名的诗歌事件,莫过于农民诗人余秀华在网上的爆红,以及随后一批“草根诗人”的崛起。这些诗歌不仅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同时也激励着更多人参与诗歌写作。据腾讯公布的数据,现在每天在微信上创作的诗歌数量都远远超过《全唐诗》,越来越多的人正把微信写诗当作新的爱好。 诗歌回归大众固然是好事,但越来越多人开始注意到这场诗歌的“全民狂欢”背后隐藏的问题。诗歌通过微信传播的局限也日益清晰地显现出来。《诗刊》编辑彭敏是微信公众号“诗刊社”的运营人,在他看来,但凡流传得广的微信诗歌,基本上离不开这几个特点:小而美,突出“你侬我侬”,涉及普适价值和情感。彭敏进一步坦言,就算是“诗刊社”这样专业的诗歌公号,推送时也只能为不那么“大众”的诗歌取一个大众化的标题,比如从诗人臧棣偏重哲理的《纪念王尔德丛书》中提一句“爱是世界上最好的避难所”作为标题,像是一首小清新情诗。有人打趣地总结,微信诗歌就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和你虚度时光”。尽管是玩笑,倒也多少概括出时下流行的诗歌面貌。“小而美”的流行无可厚非。但需要警惕的是一批诗人迎合大众口味,一味地创作此类诗作。另一方面,彭敏说:“对大众审美的长期宠溺,也会导致读者对诗歌的认识产生严重错位,把微信平台有选择地推送给他们的诗歌,当成了唯一标准。” 中国电影为何丑闻总是不断? 北京青年报刊文说,最近,中国电影人觉得有点丢脸面的事有两个:一是叶宁因为离开万达加盟华谊兄弟,使得华谊投资郑钧新片《摇滚藏獒》遭到万达院线的封杀。影片首映式现场,郑钧请求翻译不要把这个问题翻译给该片的导演艾什·布兰农听,“不想让导演觉得中国人怎么会是这样的。”第二件事则是《黑粉》遭遇偷票房事件,韩国投资方质问中国片方,为什么中国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让中方人士憋屈得落泪,不知怎么解释中国电影市场这种肮脏的行为。 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票房暴涨“钱景无限”等等,让中国电影“看起来很美”。但是正如根基不太稳固的“豆腐渣”工程,外表看着够“摩登”,内部却粗糙得禁不住一点点深究,稍微触动就能够引起强烈的震感。圈内人都知道其底细和潜在的规则,不去揭开粉饰得不错的裂痕,于是能够达到某种程度上的相安无事,但外国人士就不清楚其中的尴尬了,一旦追问,种种龌龊就遮不住了,令中国影人便觉得无颜面对。以票房来说,各种奇葩事件层出不穷,票房造假的手段灵活多样——幽灵场、公益场、还有土豪直接砸钱自己买票房的;偷票房也颇有创意——手写票、团体票、无票入场、捆绑套餐,每年都有数额惊人的票房以这些形式悄悄流失。这些肮脏之事在一个正常的世界里按说是忍无可忍的,但目前中国电影针对这些低级行为却没有有效的招数,致使大家依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求得一个“内在的平静”。中国电影几乎要成为世界电影中心了,但是却总是对于耍赖失信之事颇为在行,这显然有失气度。至于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封杀相关影片,冤冤相报,怎么都觉得像是小人心态,忘记了对于电影以及付出努力的电影人的尊重,这种内部的分裂也多少会令人心寒。中国电影还有多少没有点破的漏洞,很多人心知肚明,虽然不至于千疮百孔,但总归是一些麻烦和隐患。随着电影票房的繁荣,中国电影市场的诚信和道义却没有随之成长,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知道中国的一些电影商人在赚取了多少钱后才能稍微松掉一些欲望,做些不践踏自尊的事情。 戏曲走国际范儿先过翻译关 北京日报刊文说,《戏曲也走国际范儿?先把翻译关过了吧!》是北外大二学生陈璐和一位大四师姐共同写的,由一个名叫“花影重门”的微信公众号首发。陈璐称,自己也是“忍无可忍”才写了这篇文章,“我们经常去看戏,发现翻译是个大问题,词不达意是最常见的,有的时候带外国朋友去看戏,他们经常会被那些英文翻译弄得笑场,我们也觉得好尴尬。”说起平时看到的奇葩翻译,陈璐简直是“如数家珍”。“一般的剧名,如《牡丹亭》《甘露寺》《三岔口》什么的翻译起来还比较省事儿。可一旦剧名里掺杂了人名、事件,英文剧名就热闹了,比如《单刀会》讲的是关羽单刀赴会的事儿,前面是龙潭虎穴、生死未卜,满眼江水都是流不尽的英雄血,可英文翻译成《Lord Guan Goes to the Feast》,感觉剧情就是一个乡下土财主混进上流宴会发生的种种喜剧,一下就泄了气儿。”在陈璐记忆里,还有些京剧剧名的翻译,只是把汉字、词语翻译成对应的英文,再拼凑起来。比如,把《四郎探母》翻译成《The Fourth Son Visited His Mother》(第四个儿子去看他的母亲),《贵妃醉酒》翻译成《Drunken Concubine》(喝醉了的小妾),“这些简单粗暴的翻译与剧情难以联系到一起,自然让不懂戏曲的外国观众一头雾水。”陈璐说。戏曲翻译中的种种奇葩现象,听起来是个乐儿,却不能一笑了之。由北京京剧院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作成立的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李嘉珊说:“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的京剧就是猴戏、武戏,就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障碍,但是近些年来,文戏‘走出去’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戏曲翻译的工作也显得尤为紧迫。” 今年年初,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来华演出,剧团艺术总监格雷戈里·道兰在采访中也曾提到,他发现“中国有以汤显祖为代表的非常丰富的戏剧遗产,但这些在西方世界并不为人所知,就是因为这些作品很少被翻译成英文”。京剧名家张火丁2015年带着《白蛇传》和《锁麟囊》走出国门,到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演出,场场爆满。张火丁美国之行的成功,背后的翻译团队功不可没。这个团队主要由中国戏曲学院国家文化交流系负责英语教学的教师组成,中文部分也请了戏曲方面的专家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汉学教授作支撑。中国戏曲学院的程艳老师回忆,她们的翻译经历了几个步骤:首先对中文戏文本身加以理解,看录像,看彩排,进行翻译并修改,然后再将文本转换成字幕。为了减少错误,她们会反复观看戏作,“因为只看戏文会发生歧义,不看戏不知道其中的内涵,只有看戏才能对各个细节有所把握。” 如今,引进外国汉学专家加入翻译团队,已成为戏曲界的流行做法。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也十分重视昆曲的翻译工作,几乎每部大戏都配有中英文字幕。院长李鸿良说,他们大量聘请国外专家进行翻译工作,包括来自英国、爱尔兰等国的专家等。去年9月15日,《北京京剧百部经典剧情简介标准译本(中英文版)》在伦敦发布,该译本的编撰工作由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组织,集合了北京京剧院的表演艺术家,英国专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及英国语言文学专家,携手合作,目前已出版了汉英对照、汉德对照、汉日对照等版本,下半年还将出版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韩语的版本。国外专家的引入让最终的译本更加符合海外观众的需求。 向韩剧学什么 光明日报刊文说,近日,韩剧《太阳的后裔》在中国热播。从《蓝色生死恋》到《冬季恋歌》,从《大长今》到《继承者们》,再到《来自星星的你》,韩剧一次次登上中国人的话题榜单。“韩流”是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跨文化传播、交流中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分析其根源,韩国文化产业之所以发展成为“韩流”,由多重因素造就:国家层面,韩国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国家战略;企业层面,韩国出台多项财税、奖励政策,扶持其发展;人才层面,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此外,近年韩国大力吸收外国投资,缓解国内资金紧张,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对于韩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是“造星”和“营销”的结果。但细想,如果只凭借演员的靓丽外表或创意的营销手段,是无法如此长久占据海外市场份额的。高品质的内容,才是韩剧成功的“王道”。在韩国,编剧是“一剧之本”,这极大地保证了韩剧的内容水准。此外,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在文化复合型人才、创意人才、专业人才的培育上仍存在众多不足,文化人才的培养缺乏目的性、层次性以及实用性。应当借鉴韩国将学校教育、短期培训、国际交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分阶段、有目的地培养文化人才。 “韩流”的“举国体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十分关注文化产业领域最新的发展趋势,尤其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机遇期中,韩国政府很有远见地在2011年与我国一些视频网站达成战略合作,第一时间提供MBC、KBS的全部新剧,实现了韩国影视剧的大面积覆盖,这也是《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等韩剧在中国掀起收视旋风的原因。


文章来源:《保健文汇》 网址: http://www.bjwhzzs.cn/qikandaodu/2021/0127/524.html



上一篇:路明:写作文的物理老师
下一篇:绥江县总工会:举办女性保健与健康公益讲座

保健文汇投稿 | 保健文汇编辑部| 保健文汇版面费 | 保健文汇论文发表 | 保健文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保健文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