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保健文汇》栏目设置[06/29]
- · 《保健文汇》投稿方式[06/29]
- · 《保健文汇》征稿要求[06/29]
- · 《保健文汇》刊物宗旨[06/29]
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_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校园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第一部分 毕业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校园景观现状研究 (一) 校园基本情况分析 1. 学校概况 2. 区位分析 3. 文化分析 (二) 自然条件分析 1. 整体布
文章目录
第一部分 毕业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校园景观现状研究
(一) 校园基本情况分析
1. 学校概况
2. 区位分析
3. 文化分析
(二) 自然条件分析
1. 整体布局
2. 场地景观现状分析
(三) 校园现状评估
1. 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
2. 校园景观改造意象调研
(四) 本章小结
二、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校园景观改造策略分析
(一) 功能问题改造策略分析
1. 校园景观功能改造案例
2. 功能改造理论探讨
3. 影响校区功能改造的因素
(二) 形式与意义表达问题改造策略分析
1. 注重形式与意义表达的校园景观改造案例
2. 设计形式与意义表达的理论探讨
3. 影响校区设计形式与意义表达的因素
(三) 本章小结
三、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校园景观改造原则与方法
(一) 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校园改造原则
1. 秩序感原则
2. 方位感原则
3. 认同感原则
(二) 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校园改造方法
1. 文汇路校区功能性问题改造方法
2. 文汇路校区形式与意义表达缺失问题改造方法
(三) 本章小结
四、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校园景观改造设计实践
(一) 场地一实践改造
1. 场地一现状分析
2. 场地一方案解析
(二) 场地二实践改造
1. 场地二现状分析
2. 场地二方案解析
(三) 场地三实践改造
1. 场地三现状分析
2. 场地三方案解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第二部分 毕业设计
一、毕业创作主题、主要内容、创作方法及创新点
二、毕业创作前期资料收集及创作草图
(一) 创作思路
(二) 资料收集
(三) 草图创作
三、毕业创作阶段性过程及最终作品
(一) 创作阶段性过程
(二) 最终作品
四、研习作品精选或设计作品精选
文章摘要:校园景观是学校功能规划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使用和审美价值取向。如今,一些高校校园景观出现设施老旧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使用及审美需求,因此,各大院校进行景观改造,通过营造出基于场地环境特性并符合时代需求的校园景观——“校园精神”,以影响学生的生活行为和精神情感。设计者在进行校园景观改造时,强调以学生的需求为设计导向,借用场地之“校园精神”以对学生的行为活动形成一种有序及合理的引导。本文对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进行考察,从问题出发开展研究。首先,探究校区场地内存在的问题,将问题归为功能缺失和形式与意义表达不匹配两类,明确指出当前校内场地建设缺乏“校园精神”引导下的校园景观系统;其次,结合类似问题案例进行策略分析,从理论层面探寻两类问题的影响因素;继而,文章提出了秩序感、方位感和认同感三种改造原则。其一,秩序感原则:通过不同功能分区及设计形式为学生营造一种具备引导性的生活空间,使其获得一定的空间和谐感;其二,方位感原则:在秩序感的基础上,学生对相应功能区域或形式进行认知形成记忆,帮助辨认校园方位的同时,在精神层面认知自己当前或过往的校园身份;其三,认同感原则:由方位感上升到对校园景观功能或形式的认同,使其对校园获得一定的精神归属感。这三个原则彼此影响关联呈现一种金字塔形态。同时,文章提出了两类问题相应的改造方法。功能方面:针对保健功能缺失,以满足“三个需求”为标准;针对生态功能缺失,以设立雨水花园、构建绿色屋顶和植物复合群落和使用可持续材料为解决方法;针对交往功能缺失,以增加校园场地空间多样性、营造不同类型交往空间和设立领域空间为解决方法。形式与意义表达不匹配性方面:通过合理有序地组织景观结构、景观围护体、景观装饰等物质要素来解决形式缺失问题;通过对非物质要素进行抽象提炼并将蕴含其中的文化意义融合于物质要素来解决意义缺失的问题,·论文最后,将得出的原则与方法运用于设计实践,帮助营造具有“校园精神”的场地空间。总之,“校园精神”是设计创造学生与校园景观之间的“关系场”。校园景观是学生“目的”的投射,是学生“行为”的对象,而学生的行为蕴含了校园景观的意义。同时,透过校园景观可以明晰学生的动机、目的、情感和价值等意义。通过设计,使学生感知到蕴含于环境中的历史、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令其对校园产生一种精神归属感,并以此唤醒人们内心对于精神文化的尊重、对于人性化社会的渴求。
文章来源:《保健文汇》 网址: http://www.bjwhzzs.cn/qikandaodu/2021/0818/1202.html